凈化技術的發展歷史回顧并不是一個新興事物,現如今凈化技術與我們我們生活息息相關,它適應與醫療、生物、電子、制藥、食品、化工等行業實驗研究與產品加工。
凈化技術中的青島潔凈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0年,那時美國創建了第一座潔凈室。1950年,美國制定了寵大的火箭發展計劃,經過科學家反復研究摸索,高效粒子空氣青島過濾器問世,空氣凈化技術的得到了首次飛躍。在朝鮮戰爭中,雷達設備設備生產失敗率高達70%-80%,應用空氣凈化技術后,下降到5%-8%。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,刺激了美國加速發展宇航工業,也相應加速制訂有關控制標準的工作。1961年,隨著層流潔凈室誕生,美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潔凈室標準-美國空軍技術條令203形成。隨著航空事業的發展1967年美國又頒布了物潔凈室標準。1968年起凈化技術開始應用于部分醫院。20世紀80年代以后,美國和日本分別研制成功過濾對象為0.1μm,捕集效率達99.99%的新型超青島高效青島過濾器,標志著潔凈技術的發展又進入一個新時期。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(WHO)正式公布青島GMP。1977年再次向成員國推薦GMP,并確定為WHO法規。
在我國,空氣凈化技術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。GMP在我國是20世紀70年代末受到各方面的重視。1984年頒發了《潔凈廠房設計規范》(GBJ73—84) ,2002年進行了修訂(GB50073—2001)。1990年頒發了《潔凈室施工及驗收規范》(JGJ71—90)。1997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了《醫藥工業潔凈廠房設計規范》(GMP—97),2008年進行了修訂(GB50457-2008)。199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了《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》(GMP—98)。